當一個觀察者

SIAN JYUN KUO
7 min readFeb 14, 2020

--

最近在某些層面上受到重挫,經歷一些痛苦,感謝朋友推薦我這本修練當下的力量,未來打算隨身攜帶並好好練習書中的方法,非常推薦給有看到本篇文章的讀者。

寫出這篇文章當作是送自己今年的一份情人節禮物,當人生不順遂,有情緒反應時,時常拿出來看。

全文節錄、整理、修改來自艾克哈特·托勒修練當下的力量(Practicing the Power of now)

認識痛苦的來源

大多數的苦難都是不必要的。它們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未受觀測的心智在掌控你的人生。你現在所創造的痛苦,總是來自對當下如是某種形式的不接受、某種形式的無意識抗拒。

在思想的層次,抗拒是某種形式的批判:在情緒的層次,它是某種形式的負面性。痛苦的強度取決於抗拒當下時刻的程度,而抗拒當下的程度又取決於你與心智認同的程度,因為心智總是企圖否定當下,並從中逃離。

換句話說,越是認同自己的心智,就越是受苦。你越是尊重並接納當下,就越能從痛苦和受害之中解放出來,也就是從小我的心智中解脫。

情緒上的痛苦、肉體痛苦和疾病的主要成因,怨懟、仇恨、自憐、愧疚、憤怒、沮喪、嫉妒等等即使是輕微的煩躁,都是各種不同型式的痛苦,每一種歡愉或情緒性的快感都隱含了痛苦的種子:與它不可分割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遲早會顯化出來。

痛苦有兩個層次:你現在所創造的痛苦,以及還存活在你心智和身體裡的過往舊痛。這個累積的痛苦形成一個佔據你身體和心智的負能量場。如果你把它視為一個看不見的實體,就離真相不遠了。他就是情緒的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有兩種存在的模式:靜止的和活躍的,它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都是靜止的,但在一個極度不快樂的人之中,痛苦之身可能百分之百的時間都是活躍的。有人只會在某些特定狀況,例如在親密關係之中,或是在與過去的失落或遺棄、身體或情緒創傷等有關的狀況之中,才會經歷到痛苦之身。

任何事都可能觸發痛苦之身,特別是當事情與你過去的痛苦模式呼應的時候。當痛苦之身準備好要從靜止狀態中甦醒時,即使一個念頭或身邊人一句無心之言都可能觸動它。

有些痛苦之身會像個哭鬧不休的孩子一樣,非常令人討厭,但相對來說比較無害。有些痛苦之身是很邪惡且具有破壞性的怪物。有些具有肢體暴力的傾向,但更多的是情緒暴力。有些會攻擊你周圍的或與你親近的人,有些則會攻擊你,也就是他們的宿主。在遭受痛苦之身攻擊時,你對於自己生命的想法和感受就會變得極度負面,且自我毀滅。疾病和意外常常是這樣產生的。有些痛苦之身還會驅使他們的宿主去自殺。

有時候你以為很了解某人,但突然之間,你面對的卻是一隻陌生、討厭的怪物。這種情形第一次出現時,你可能會受到很大的驚嚇。然而在自己之內觀察到痛苦之身,比在人家身上看到來得重要。

注意自己內在任何不快樂的跡象,無論何種形式 — 這很可能就是正在甦醒的痛苦之身。它會以各種形式表現:惱怒、不耐煩、陰沈的心情、傷害別人的慾望、憤怒、暴怒、沮喪、或是在人際關係中製造戲碼的衝動。

就像每個存在的實體一樣,痛苦之身也想繼續生存,然而它只能藉由你無意識的認同它才能存活。當你這麼做的時候,痛苦之身就提升了,掌控你,成為你,然後經由你存活。

一但掌握了你,你就想要更多的痛苦。你會成為受害者或迫害者。你不是想要加諸痛苦在他人身上,就是想要痛苦,或者兩者都是。當然,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你的思考和行動都是在讓自己和他人持續受苦。如果你意識到這一點,這個模式就會瓦解,因為想要更多痛苦的行為是瘋狂不理性的,沒有人會有意識得做出瘋狂的行為。

如何解除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最怕你直接觀察它,並看出他的真面目。當你去觀察自己的痛苦之身,感受到它在你之內的能量場,並把你的注意力轉入它時,那份認同感就會瓦解。

然後,一個更高向的意識會進來,臨在(活在當下這個moment)。你現在是痛苦之身的目擊者、觀察者了。這意味著它無法再藉由假裝是你而利用你,同時也無法透過你而為它自己添加材火。你已經找到自己最深處的力量。

將注意力聚集在你內在的感受上,認出那就是痛苦之身,並接受它存在的事實。不要思考它 — 別讓感受變成思考,不要批判或分析,不要從痛苦之身尋找你的身份認同(自我感)。保持臨在,持續地觀察在你之內發生的事。

你不但要覺察情緒的痛苦,也要覺知到那個觀察者 — 靜默的旁觀者。這就是當下的力量,你自身意識臨在的力量。接下來就靜觀其變了。

一但你透過自身經驗了解到保持臨在的基本原理(臨在就是去觀察內在發生的事),你就擁有最強大的轉化工具,可以運用自如了。

觀察你內在的抗拒,觀察自己對痛苦的執著,保持高度警戒。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你從痛苦之中製造自己的身份認同,就無法從痛苦中脫離,只要你把部分的自我感投注到情緒的痛苦之中,就會無意識的抗拒或破壞任何治療那個傷痛的企圖。

在光芒照耀之下,萬物無所遁形;而在光中顯現出來的,都將成為光。

—聖保羅

正如同你無法與黑暗抗爭,你也無法與痛苦之身戰鬥,試圖這麼做只會造成內在的衝突,也會帶來更多痛苦。只要觀察它就夠了,觀察:在當下那一刻,視痛苦之身為當下本然的一部分,並接納它。

從 1hr 2min 開始看,就像電影Peaceful warrior(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裡男主角在歷經車禍後無法參加比賽而去高塔準備跳樓,卻遇到自己的痛苦之身,最後男主角發現是你,原來造成我痛苦的就是你,最後他放手。

應用於親密關係之中

愛是本體的一種狀態,你的愛不假外求,它深植於你的內在。你無法失去它,它也不會離開你。它無須依附他人,也無需依附其他外在形式。

如果你的親密關係強化了小我心智的模式且賦予它更多能量,進而激發痛苦之身,那麼何不接納這個事實,而不要試圖逃脫呢?何不採取合作的態度,而不是避開親密關係,或是繼續幻想一個完美伴侶會出現,來解決你所有的問題或讓你感到圓滿?

當你能承認並接納這些事實的時候,他們就無法完全控制你了。

每當你的關係發生問題,每當它把你和伴侶內在的’’瘋狂’’帶出來時,你反而應該高興。因為無意識的東西見光了,這是得到救贖的大好機會。

每時每刻都要抱持著對那一刻的覺知,特別是針對自己的內在狀態。如果有怒氣,就要知道自己有怒氣;如果有嫉妒、防衛、爭辯的衝動、需要自己是對的偏執、內在小孩對愛和關注的需求,或是任何情緒上的痛苦,無論是什麼要覺知到那一刻,並對它了然於心。

無意識和覺知無法長時間並存,如果對伴侶的無意識行為做出反應,你自己也會變成無意識。但如果那個時候你能夠記得要覺察到自己的反應,就不會迷失了。

親密關係不是為了讓你開心或滿足而存在的,如果你持續透過親密關係尋求救贖,你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幻滅。但如果你能接受親密關係是為了讓你更有意識,而不是更快樂的畫,那這種關係反而可以給你救贖,你會與更高的意識聯合一致。

如果你的伴侶不能配合,不要在意。神智清明 — 意識 — 只能藉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你不需等到全世界都清醒了,或是等到某人有意識,才能進入開悟狀態。

不要彼此責怪對方無意識,一但開始爭論,你已經認同某個心理狀態,而且不但會護衛這個心理立場,也會護衛你的自我感。這時小我就當家作主了,你便墜入了無意識之中。當然,有時你必須指正伴侶的一些行為,但如果你夠警覺、夠臨在,就可以在沒有小我干涉的情況下給予伴侶回饋 — 不帶批判、控訴或責怪。

當你的伴侶做出無意識行為時,放下所有的批判。批判要不是會把對方的無意識行為和他的本質混為一談,就是會把你自己的無意識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誤以為那就是他的本來面貌。

放下批判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忽視功能失調和無意識,它的意思是要做”那份覺知”,而不是做”那個反應和批判”。如此一來,你要不是完全不起反應,就是雖然反應了,但仍保持覺知,那份覺知就是容許反應存在,並在其中觀察它的空間。你不與黑暗抗爭,而是帶光進來;不隨幻相起舞,而是見相非相 — 看穿了它。

如果雙方都同意讓這段關係變成靈性的修持,那就再好不過了。當各種想法和感覺一產生,或是一個反應起來的時候,你們可以馬上向對方表明,這樣就不會創造時間差,讓未被表達或認可的情緒或怨氣有機會滋長。

學習不帶責怪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學習以開放、不防衛的方式傾聽你的伴侶。

結論

你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全然的接納當下,痛苦之身要出現時當一個旁觀者,情緒結束後在心裡寫一個筆記: Note gone.

--

--

SIAN JYUN KUO
SIAN JYUN KUO

Written by SIAN JYUN KUO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修煉自己、精進自己,並不間斷的樂於分享給這個世界,自己的思考方式、態度、與想法。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