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dge助推,不能沒看過的行為設計經濟學聖經。

SIAN JYUN KUO
16 min readFeb 5, 2017

--

什麼是助推?

強烈建議去買原文書來看Nudge:Improving Decision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更詳細的了解助推。作者是行為經濟學創始人Richard Thaler與哈佛法學院教授Cass Sunstein,透過行為建築學來改變人們行為,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例如:存更多錢在保險退休金上、增加人們器官捐贈意願與數量來拯救更多生命、使人更願意為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而付出心力。其中使用上許多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Nudge助推,中心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家長式的自由主義(Libertarian Paternalism),政府應該照顧與指引人民,其中不能踏觸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

人們的行為背後

就如快思慢想中所提,人類大腦其實有兩個系統在作用,分別是快思系統與慢想系統,而最容易做出行為的依據則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判斷而去執行,其中人們有時會過度自信,有惰性,甚至受到問題的框架而影響行為。

Automatic system(快思系統)

Uncontrolled, Effortless, Associative, Fast, Unconscious, Skilled, Gut feeling, 坐飛機遇到亂流、看見一隻可愛的小狗、在洗澡時突然迸出一個不錯的想法、使用母語交談、高爾夫球職業選手打球,這些都是大腦在使用自動駕駛系統時所做的事。

Reflective system(慢想系統)

Controlled, Effortful, Deductive, Slow, Self-ware, Rule-following, Conscious thought, 當你要計算411乘以37時、當要規劃旅遊路線、要選擇去唸法學院還是商學院、使用外語交談、第一次學打高爾夫球時,這些都是大腦在使用慢想系統時所做的事。

Rule of thumb(經驗法則)

當你要猜安潔莉納裘莉的年齡、克里夫蘭到費城的距離時,會使用經驗法則,因為經驗法則快又有用。但在Amos Tversky 與 Daniel Kahneman 改變了心理學家對於經驗法則的想法提出與結果有偏差出現的來源:Anchoring, Availabil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Anchoring (錨定)

錨定與調整:當要試著猜出密爾沃基(Milwaukee)的城市人口時,會借由你所知道的城市人口大小,去調整比例再猜,而得到的數字與實際的數字相差甚遠。住在大都市的人猜出的數字相對於正確答案較大,住在小鄉村的人猜出的數字相對於正確答案較小。

你有多快樂?你多常約會?與你多常約會?你有多快樂?順序一不同,造就了想法上不同的方向。

慈善機構要你捐款時有下列兩種問法,最後會導致捐款金額的不同,你猜哪一個才會捐比較多呢?

  1. 請問你是要捐50? 75? 100? 150?
  2. 請問你是要捐100? 250? 1000? 5000?

Availability (易取得性)

人們購買預防天災型的保險時會受近期的事件影響購買意願,例如:剛地震完幾個月,地震型保險購買量會大增。如有經歷過洪水災難的人,對於購買防洪型保險的意願會較高。

當網路當紅時,人們更加不由自主的購買網路公司的股票,就算它已經露出危機時。

當日本發生福島核電事件時,台灣人會更加反對興建核四廠。

Representativeness (代表性)

對於見到一位身高六呎八吋的非裔美國人會覺得他是一位籃球職位運動員,而見到一位身高五呎六吋的猶太人則不會有此想法。

對於投擲一個硬幣,三次都是人頭,你會開始猜測這有什麼規律可循,但事實上對於投擲一個硬幣概率是一定的,多投擲幾次就是了。

對於一位籃球迷來說,當看到籃球場上的選手連續進了幾球,“手感發燙時”,對於他下一次進球的期待與機率會大大的提高,但事實上,他進球的機率是固定的。

當NBA舉辦三分球明星賽時,練投時選手們投進的機率達到80.5%,而在開始比賽後播報員宣稱此為選手手感發燙中,但最後實際命中率只達到55.2%,比他平常比賽的紀錄53.9%差沒多少。

Optimism and Overconfidence (樂觀與過度自信)

給MBA學生自己檢視自己的成績與表現會落在班上的哪個區間,期間給他們查看前面領先10%的學生名單,前面20%,以此類推。結果是少於5%的學生對於自己定位在後50%,其餘大部分的學生都預估自己在前面20%甚至10%內。

90%的駕駛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其他駕駛好。

同性戀者低估了自己得到AIDS的機率。

抽菸者低估了自己得到肺癌與心臟疾病的機率。

老年者低估自己車禍的機率與得到重大疾病的機率。但以上這些可以經由前面提到的,提醒人們一些不好的事件,他們可能就不會繼續如此樂觀,作出預防。

Gain and Losses (得與失)

人們討厭失去:損失厭惡(Loss averse)

在一個班上,一半的學生拿到馬克杯,一半的學生沒拿到,有拿到的要賣給沒拿到的,就開始議價,得到的結果是想賣出的價格是想購入價格的兩倍,背後的想法是,一但我有拿到馬克杯我就不想放棄它,但如果我一開始就沒有,我也不急著去買一個。

另外一個例子:跟你玩擲硬幣,人頭的話要付你多少?而數字的話你給我一百元,對大多數人來說大約落在兩百元。

Status Quo Bias (現狀偏差)

保險受益人,填著是父母,但隨著父母過世也沒有去更改為配偶。

多年前美國運通發起了一個活動,每個月送五本雜誌到你家,頭三個月免費,多數人在三個月後沒有取消這五本雜誌,甚至十多年後都沒有取消,就算收到者試著想要去取消,最後都沒有行動。這讓我想到了spotify 前面三個月19元,好市多卡第一年免年費。造成現狀偏差的原因為缺乏注意力,許多人會有一種現象“yeah, whatever”,開啟電視看到節目後就沒有再轉過台了,就算離轉台也只是距離一個按鍵的距離。

Default預設值就是損失厭惡與現狀偏差的融合。

Framing (框架)

當與心臟科醫師討論要進行的手術時,

醫生說:做這個手術,五年後死亡的機率為10%,你可能就不會施行這個手術了,但是換另外一個說法:做這個手術,五年後持續存活的機率為90%,你可能就會同意施行此手術。

節約能源如日中天,以下有兩種說法來讓政府推廣節約能源哪個比較有效呢?

  1. 如果你使用綠能方案,你將會獲得350元
  2. 如果你不使用綠能方案,你將會損失350元

二的助推效果會比一的效果好得多。

抗拒誘惑

什麼是誘惑?

Dynamically Inconsistent(動態不連續):一開始人們選擇A而不是B,但一段時間後卻選擇B而不是A。舉例來說:禮拜六早上人們說要去做運動而不是看電視,但當到了下午,人們卻坐在沙發上看著美式足球比賽。主要有兩個原因:Temptation 誘惑, Mindlessness心不在焉。

人們有兩種狀態hot state and cold state.

Hot state:肚子餓時

Cold state:吃飽飯準備採買週末趴踢的食物

誘惑就是人們在hot state的狀態下,但也不是說在Hot state就是不好,有時候必須維持這狀態來讓自己卸下對嘗試新事物的恐懼。有時候美味的甜點就是該去吃,但顯而易見的當我們在此狀態下容易惹出麻煩。

Tom在減肥,同意去參加一個商業晚餐,Tom卻無法克制誘惑讓服務生倒了第二杯酒,甜點餐車經過時想說明天再開始減肥就點下去。

Marilyn認為自己可以在百貨公司週年慶大打折時全身而退,只買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最後離開時卻帶了一雙鞋(雖然是以三折的優惠)。

Self-control自我控制問題可以想像有兩個自我意識:Planner計畫者 and Doer執行者。計畫者總想著為你的未來規劃為你的慢想系統,但執行者面對的卻是你的感覺為你的快思系統。

Mindless Choosing(無意識的選擇)

吃東西成為我們最常不留神而做的事,不管什麼食物放到我們的眼前,也不管它的品質如何。在許多年前,Brian Wansink與他的同事在芝加哥的戲院做一個爆米花的實驗,一半的人免費拿中等爆米花,另一半人免費拿大份爆米花,實驗結果是就算自己說我才不會被這種事給戲弄了的人,拿大份比拿中份的人多吃了將近53%的爆米花。(提示: 如果你想減肥,使用比較小的盤子,買比較小包裝的食物,不要在冰箱放入誘人的食物。)

Mental Accounting(心理帳戶)

在經濟理論中,金錢是可替代的,但是家庭主婦卻把金錢分門別列在預算中,變成不可替代的,例如買食物的預算用完就沒了。在賭場中也可以看到賭徒的心理帳戶表現:把贏到的錢放入一個口袋,而從另一個口袋拿出帶來的錢去下賭,贏到的錢與帶來的錢是不同的心理帳戶。舉一個可以利用心理帳戶來自我控制的例子,有一個教授每年都會捐兩千美金給一家慈善機構,但每當有壞事發生,例如超速罰金,就減少捐給慈善機構的金額,讓自己有罪惡感,減少金融事故的發生。

跟隨群眾

人類容易被他人的行動影響。當你看到電影中的人們笑時,你容易笑。打哈欠是會傳染的。當人們長時間住在一起他們會長得像,因為他們共享餐點、營養與飲食習慣,但主要原因是潛移默化的臉部表情。第一點:人們都是從他人學習,這也就是個體與社交發展的起點,但有時錯誤的觀念就是如此的展開。第二點:有時最好的助推方式是藉由社交影響。

社交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資訊,第二種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

社交影響的助推有以下幾點簡單的舉例

  1. 當青春期的女孩看到同輩的女孩懷孕,他們更容易懷孕。
  2. 肥胖是會傳染的,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變胖了,你變胖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3. 學術的影響,你的大學新鮮人第一年,與你同住的室友會對你的大學成績與未來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父母或許不該擔心小孩的大學為何,應該擔心他的室友是誰)

人類容易被人類助推。原因為何?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喜歡被認同

Pluralistic Ignorance(多數無知)

我們會維持一個傳統,可能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喜歡它,或是它有存在的必要,而是我們以為其他人都喜歡這麼做。

The Spotlight Effect (焦點效應)

Tom Gilovich 1990 與他的同事做了一個實驗,找出當年最不流行最不紅的明星並印在一間t-shirt正面,讓一個學生穿著並加入在填寫調查問卷的學生團體中,結束後詢問他覺得t-shirt上的明星被多少人給認得?他猜46%的學生認得這位明星,但實際上是21%。結論是他人真實對你的注意 低於 你憶想他們在你身上的注意。

Consumption norms (消費定額)

當輕食主義者與重食者一起用餐時他們會比平常吃更多。但在性別上有些許差異,例如女性在約會時傾向吃更少,如果你想減重,可以找一位偏瘦的同事一起進餐,但不要吃她碗裡剩的食物。

人們的投資選擇標的也與社交影響有關,投資標的的選擇常受親朋好友或鄰居的影響,有時候照著他人所完成的事去做是對的,但不是總是對的。

如果選擇建築師們想要改變人們的行為有一個簡單的做法:提醒人們其他人在做什麼

舉個例子

  1. 明尼蘇達嘗試提供給繳稅者四種資訊看哪一種可以提高準時繳稅率,

第一種:告訴繳稅者這稅將會被如何使用在好的方面例如教育與治安,

第二種:告訴繳稅者如果逾期繳稅將受到各種處罰,

第三種:告訴繳稅者如有需要可以提供幫助在填寫繳稅的表格上,

第四種:告知明尼蘇達州已有90%的人完成繳稅,

在一定的稅務法律的規範之中。第四種效果最好。

Priming(填裝)

當人們被詢問他們是否要吃某種食物,或減重,亦或是運動,他們的答案將影響他們的行為。

選舉陣營想鼓勵他們的支持者去投票,在選舉前一天只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提高投票率25%:是否有意願去投票?

提高銷售:在未來半年內是否有意願去買一台新車? 此一個問題就提高了35%的購買率。

詢問人們多久使用牙線一次,會更常使用牙線。以上都是心理學家Kurt Lewin所說的channel effect.

除此之外,替人們清除行動路上的困難也可以大大增加人們去做此行為。

什麼時候需要被助推?

the golden rule of libertarian paternalism家長式的自由主義黃金定律:提供助推在最有可能幫助到的狀況與最小化 影響 原本該受到的傷害。長一點的解釋就是人們要做出困難與少見的決定時 沒有得到提示反饋,或是無法理解描述出問題所在時。

Benefits Now-Costs Later(賺到現在晚點付出)

自我控制問題浮現於當 做出選擇行動 與 得到後果 有時間差時。舉例來說一般常識中好的投資如:定期運動、使用牙線、飲食控制,付出的代價是立即的,但得到的回報卻要一陣子才會顯現,甚至很久才會顯現。雖然還是會有運動狂與使用牙線強迫症的人,但我們沒看到有人的新年新願望是運動少一點或不要使用牙線。反過來說壞的投資如:抽煙、喝酒,我們得到立即的樂趣,一段時間才感受到後果,但我們也沒看到有人新年新願望是菸抽多一點,威士忌多喝一點。當然我們不必助推別人多吃一根巧克力棒多吸一根菸,但是我們可以助推別人多運動。

Degree of Difficulty(困難的維度)

大部分的人在六歲時都可以自己綁鞋帶,玩剪刀石頭布,但只有少數人可以打一個高級的領結,或下一盤大師級的棋。當然我們學習去應付較難的問題,看影片學習打領結,看書學習下棋,但人生中有有些問題卻沒有影片可以學,有書可以看,這時更需要助推的幫助。

Frequency(頻率)

多練習可以讓難的問題變簡單,以網球來說,第一次發球甚至連網都過不了,但隨著練習可以發到你所想要的位置。練習造就完美或更好。但在人生中有些重要的決定卻沒有太多機會練習,大部分的學生一生只選一次大學,在好萊嗚之外,大部分我們只能選擇一次伴侶,甚至不超過兩次三次。我們也只有一次機會來儲蓄退休金。這本書不是要教你如何去選伴侶,而是家長式的自由主義。

Feedback(回饋)

練習發網球可以看到前一次球的落點來調整發球,打高爾夫也打高爾夫球也是。那如果你看不到球的落點呢?因為你只能從你所選擇的得到回饋而不是你拒絕的,舉例來說,你每天回家都從一條比較遠的道路走,當然不知道有一條比較近的道路。某人每天吃高熱量的飲食沒有回饋,直到心臟病發。當沒有回饋時我們需要助推。

Knowing What You Like(知你所愛)

大部分的人對於選擇冰淇淋的口味都有自己的主見,但如果當你去異地旅遊要吃沒吃過的食物時呢?聰明的旅行家會依賴他人,舉例來說會詢問服務生一般外國旅客可能喜歡什麼,有些時候甚至是看著完全不懂語言的菜單在點菜,簡單來說就是連問題與選項都不清楚就要做出選擇。

Markets: A Mixed Verdict

smart by Shel Silverstein 這首詩述說:老爸給小孩一塊錢,小孩拿去換兩個二十五美分硬幣因為兩個比一個多,再拿兩個去換三個十美分硬幣因為三個比兩個多,最後換得四個五美分硬幣,並去找他爸。

現實生活中,因為銀行間的競爭,一塊錢就是可以換得四個二十五美分硬幣,所以可保護那些認為兩個二十五美分硬幣比一個一元還多的人。

舉一個假設性的議題,今天買手機可以享有一年的保固期,假設一台200美元的手機一年內損壞的機率為1%,現在手機公司推出延長保固方案賣你一年二十元,你買還是不買?實際成本只有兩元但現在賣你二十美元,很多人會選擇購買,原因是寧願保險而不要冒險,其中原因是成本不透明。但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建議購買,因為延長保固沒有競爭對手與市場機制來揭穿成本。

Choice Architecture(選擇建築學)

Defaults: Padding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預設值:最小的阻力)

回想前面所提到過的慣量,現狀偏差,與”yeah,whatever”的狀況,可以利用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預設值這個狀況來設計選擇。電腦螢幕保護程式預設值,罐裝新軟體時有預設設定與客制安裝。

Expect Error(期待與容許錯誤)

巴黎地鐵站的地鐵票為雙邊磁條設計,也就是說正面與反面都可以刷入刷出地鐵站。相對於巴黎地鐵站,芝加哥停車場是使用信用卡刷入刷出,這卻有四種方式感應但只有一種會感應到。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排隊在不會使用這種機器的蠢蛋之後。

使用影印機印完之後把原稿留在機器內。使用ATM時,領完錢卻把卡遺留在裡面,但這問題銀行已經先解決了,解決方法就是馬上還你卡片。這些都是Postcompletion Error(後完成錯誤):在你達成主要目的後,忘記前面步驟的事物。

在醫療產業,Drug Compliance(藥物依從性)從來就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要病人準時吃藥是有困難的,最簡單的方法是一天只要吃一次,而且是固定時間,讓病人的自動系統形成一個習慣,我醒來了先吃藥。如果是一週吃一次呢?那最好是在週日,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它與其他週間的日子不同。

對於左駕習慣的人,到了英國,日本,要重新適應過馬路時要看右邊來車而不是習慣性的左邊來車,因此倫敦政府在馬路上畫了一個標誌Look,right!

Give Feedback(給予回饋)

幫助人們改善行為最好的方法為回饋,好的設計系統,會提供回饋給人們,不管是當他們行為正確抑或是錯誤。

數位相機在拍完照後可以直接在小螢幕上觀看拍照成果,比傻瓜相機要洗出才能看到拍照效果方便。

以筆電來說,當它電量過低,需要充電時跳出警告這是好的系統,當你要打開一份文件,它卻跳出警告問你說確定是否要打開這份文件,這種就不是好的提醒,過多的提醒是沒有必要的。

當要油漆一片白色牆面,使用白色的油漆,會有一個擾人的問題,那就是如果中斷油漆,會忘記剛剛油漆到哪,如果重複上漆乾掉會凸一塊很醜,為了避免這個狀況,有人發明了一種油漆當它濕的時候是粉紅色,乾掉是白色,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Understanding “Mappings”: From Choice to Welfare(選擇與結果連結)

選擇冰淇淋口味是簡單的,而選擇治療方式則是困難的。選擇冰淇淋只是簡單的選擇口味,而不是卡路里與營養成分的的計算。而選擇治療方法在某些疾病卻是困難的,舉例來說被診斷出初期的癌症,這時候有三種選擇:手術移除、放射性治療、與什麼都不做,選擇背後的後果,生活的品質,長度,與治療的副作用等,甚至在看診的醫生上他的專長是在手術、放射性治療、抑或是什麼都不做,這時候要下一個決定就會很困難。

Structure Complex Choices(建構複雜選擇)

Compensatory, Amos Tversky(1972) elimination by aspect,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協同過濾,舉例請至原書看。

Incentive(激勵)

四個問題:誰使用?誰選擇?誰付出?誰獲利?

Conclusion

iNcentives, Understand mapping, Defaults, Give feedback, Expect error

, Structure complex choices構成NUDGES,將眼光放在這幾項,選擇建築師將可以改變人們行為同時前往好的結果邁進。

--

--

SIAN JYUN KUO
SIAN JYUN KUO

Written by SIAN JYUN KUO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修煉自己、精進自己,並不間斷的樂於分享給這個世界,自己的思考方式、態度、與想法。

Responses (1)